close
禮記 學記
 
發慮憲,求善良,足以謏文,不足以動眾;就賢體遠,足以動眾,未足以化民。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學乎!
 
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學,不知道。是故古之王者,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。《兌命》曰:「念終始典於學。」其此之謂乎!
 
雖有佳餚,弗食,不知其旨也;雖有至道,弗學,不知其善也。故學然後知不足,教然後知困。知不足,然後能自反也;知困,然後能自強也。故曰:教學相長也。《兌命》曰:「學學半。」其此之謂乎?
 
古之教者,家有塾,黨有庠,術有序,國有學。比年入學,中年考校。一年視離經辨志,三年視敬業樂群,五年視博習親師,七年視論學取友,謂之小成;九年知類通達,強立而不反,謂之大成。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,進者說服,而遠者懷之,此大學之道也。記曰:「蛾子時術之。」其此之謂乎學。

大學始教,皮弁祭菜,示敬道也;宵雅肄三,官其始也;入學鼓篋,孫其業也;夏楚二物,收其威也;未卜禘,不視學,游其志也;時觀而弗語,存其心也;幼者聽而弗問,學不躐等也。此七者,教之大倫也。記曰:凡學,官先事,士先志。其此之謂乎。
 
大學之教也,時。教必有正業,退息必有居學。不學操縵,不能安弦;不學博依,不能安詩;不學雜服,不能安禮;不興其藝,不能樂學;故君子之於學也,藏焉,修焉,息焉,游焉。夫然,故安其學而親其師,樂其友而信其道。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。《兌命》曰:「敬孫務時敏,闕修乃來。」其此之謂乎。
 
今之教者,呻其佔畢,多其訊,言及於數,進而不顧其安,使人不由其誠,教人不盡其材,其施之也悖,其求之也拂。夫然,故隱其學而疾其師,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,雖終其業,其去之必速,教之不刑,其此由乎!
 
大學之法,禁於未發之謂預,當其可之謂時,不凌節而施之為孫,相觀而善之謂摩。此四者,教之所由興也。
 
發!然後禁,則扞格而不勝;時過然後學,則勤苦而難成;雜施而不孫,則壞亂而不修;獨學而無友,則孤陋而寡聞;燕朋逆其師,燕僻廢其學。此六者,教之所由廢也。
 
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,又知教之所由廢,然後可以為人師也。故君子之教喻也,道而弗牽,強而弗抑,開而弗達。道而弗牽則和,強而弗抑則易,開而弗達則思,和易以思,可謂善喻矣。
 
學者有四失,教者必知之。人之學也,或失則多,或失則寡,或失則易,或失則止。此四者,心之莫同也。知其心,然後能救其失也,教也者,長善而就其失者也。

善歌者,使人繼其聲;善教者,使人繼其志。其言也約而達,微而臧,罕譬而喻,可謂繼志矣。

君子知至學之難易,而知其美惡,然後能博喻;能博喻然後能為師;能為師然後能為長;能為長然後能為君。故師也者,所以學為君也。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。記曰:「三王四代唯其師。」此之謂乎。
 
凡學之道,嚴師為難。師嚴然後道尊,道尊然後民知敬學。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:當其為屍則弗臣也,當其為師則弗臣也。大學之禮,雖詔於天子,無北面,所以尊師也。
 
善學者,師逸而功倍,又從而庸之;不善學者,師勤而功半,又從而怨之。善問者,如攻堅木,先其易者,後其節目,及其久也,相說以解;不善問者反此。善待問者,如撞鐘,扣之以小則小鳴,扣之以大者則大鳴,待其從容,然後盡其聲;不善答問者反此。此皆進學之道也。

記問之學,不足以為人師。必也聽語乎,力不能問,然後語之;語之而不知,雖捨之可也。
 
良冶之子,必學為裘;良弓之子,必學為箕;始駕馬者反之,車在馬前。君子察於此三者,可以有志於學矣。
 
古之學者,比物醜類。鼓無當於五聲,五聲弗得不和。水無當於五色,五色弗的不章。學無當於五官,五官弗得不治。師無當於五服,五服弗得不親。
 
君子曰:「大德不官,大道不器,大信不約,大時不齊。」察此四者,可以有志於學矣。三王之祭川也。皆先河而後海;或源也,或委也。此之謂務本。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 的頭像
    K

    Kennyradio

    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