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北海小英雄 靠群體智慧走出去

  【陳一姍/分析】
  對工時第一長的人而言,北歐最令人大感不解的是「不特別勤奮,一年到頭放假,憑什麼賺那麼多錢?」更令人氣結的是,北歐跟、法國、德國大國都不一樣,反而跟一樣是貿易為主的經濟體。白話文說,這群懶人的貴東西,還真賣得出去,這讓拚得要死,賺得辛苦的台灣人,含淚問蒼天。

  北歐力為什麼這麼高?撇除因為石油而暴富的挪威,走訪北歐,我們得到的答案是,小國競爭意識,重視研發,共識決策,締造了高效率的北歐模式。

母國 就是整個世界
  小國寡民,讓北歐不分大小,都知道得走出去。以瑞典易利信為例,在各國都是國家重金扶持的產業,但無線剛發展時,易利信跟國營公司Telia研發出新產品,政府卻限制易利信不得在瑞典販賣,逼得他們只能賣向。目前易利信已攻入一四十個國家,八五%營收由新興市來,「所以你說我們的「母國市場」是什麼?我們的母國市場就是整個世界」,政府與產業部負責人哈雷恩(Mikael Halen)自豪地說。
  因為一開始就以為「母國市場」,北歐,尤其在先進上,採取先把市場養大的策略。哈雷恩說,制定規格是人口多的大國專利,做為小國,必須與其他國家結盟,譬如:參與歐盟研究,先合作建立市場,然後再思考競爭。這是為什麼北歐發明的GSM規格,由擴散到全球的原因。

致力研發 搶攻海外市場
  北歐企業,顛覆了台灣人所謂「母國市場不夠大,所以無法自創品牌」的迷思。但與台灣走代工的路不同,北歐人認為小國要搶市場,要有速度,就必須靠創新,而創新就來自研發。
  北歐各國研發均不落人後,即使是中小企業為主的丹麥亦然。根據IMD國家競爭力評比,二○○四年企業研發占整體GDP比例,最高是以色列三‧五%,其次就是瑞典二‧九%,芬蘭二‧五%,丹麥第八也有一‧八%。

  為什麼北歐中小企業不覺得資源不足?定居在台中多年,來自丹麥的北歐顧問路威直陳:「那是因為台灣人太貪婪。」路威說,北歐人認為企業與產品形象,本來就是應做的投資,不像台灣老把研發看作成本,只想壓低成本。


水平管理 做決定
  台灣企業唯「老闆是問」的管理模式,也是台灣人工時長卻無生產力的關鍵。路威觀察,北歐是個水平的社會,比較沒有階層;而台灣是個垂直的社會。反映到企業上,北歐不強調老闆個人領導,老闆只是團隊領導者(team leader),企業花很多討論,一旦達成共識,就會目標一致運作,反而有效率。但台灣每個中階主管都在等老闆,「老闆不在,企業就像無頭的動物,很多都浪費掉了」,他形容。
  羅森漢總經理漢瑞克也發現,如果僱用非北歐背景的,這些員工剛開始老是會來問「他的意見」。「我會要他自己做決定」,他說。

  問他不擔心員工做錯誤的決定嗎?漢瑞克老成地說:「如果老擔心員工做錯,那他就永遠不會做決定了。」

  到丹麥已經三十年的周建軍,從與孩子的代溝中,深切體認到丹麥文化與父權的不同。他說,他的小孩在丹麥長大,養成「再怎麼忙都要玩」的丹麥習慣,卻沒有學到相對的責任感。原因在於,父母總是盯著孩子,什麼事都幫孩子做決定;但丹麥父母從小跟孩子討論事情,讓小朋友做決定,為自己決定負責,妥協雙贏。


共識決策 能量源源不絕
  「這種共識的決策傳統,讓北歐企業是扁平化組織,二十五、三十歲的人也負責任,這就是生產力的來源」,瑞典招商局局長漢莫瑞克(Hammerich)分析。另方面國民比台灣早一百年的北歐,擁有全世界極高運用能力,即使是滿頭白髮,五、六十歲的火車站站務員都能嫻熟的用電腦,替客戶處理繁瑣的定位事宜;而全球最高的勞動參與率,八成婚後繼續,使得教育資源不浪費,這都是北歐生產力的來源。
  五、六年級生共有的回憶北海小英雄裡,小威雖然摸摸鼻子就能想出怪點子,但最後還是得靠著同船的海盜同心協力度過難關。這種群體智慧與小國焠鍊出的務實,正是北歐享有高生產力,擺脫窮漢宿命的主因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